
【看完金馬影展放的雷鬼教父Bob Marley紀錄片,想反省一下腦中過分用政治去解釋他作品的問題。】
常常聽人家談起Bob Marley的音樂跟他所面對的政治現實之間,種種的鏈結與碰撞,使他的歌裡具有某種行動力量。
"Get Up, Stand Up"這首歌到現在聽來仍具有某種煽動性,係因為Bob Marley意識到,無論是牙買加的政治對立,或黑人為主的非洲大陸上屢見不鮮的武裝衝突,都只是邪惡的一小塊切片,當焦點跨過眼前的屍體與血,噩夢與衝突,作品用正向的力量去直指那鼓催行動的力量背後,人性共通的犬儒態度。
但是,我總覺得硬要拿時代議題套住一個創作者很不公平,好像在說這些衝突事件沒發生,他的歌就不會變成這個樣子,事實上卻是衝突事件一直都在發生,所謂的「暴力」處處可見,只是形式上會改變(從手槍炸藥變成了媒體嘴砲),一個好的創作人總能找到權威去對抗,一個青年文化蓬勃發展的社會反叛也絕不會少。
衝突發生既然是常數,不具變化(聽起來頗可悲),固然對創作高度影響無多了。
樂評人常常用一些議題去對照一組音樂:斷交、解嚴、經濟起飛或崩盤...、保守派上台、登月球、水門案...。但往往要在意的更應該是作品本身的藝術性或樂人的品味氣質(所以我時常小聲地對自己說...:《聲音與憤怒》的部分解讀其實挺狹隘的...)。
可時代氣氛決定的多是作品有沒有被聽眾在乎而已,並不是甚麼「現在沒有甚麼可以對抗,文以載道的好作品就不存在了。」
我恐怕比較喜歡了解樂人的個性特質,生命經驗其次。Bob Marley的個性霸道、好強又過動,寫出這樣的歌,展現的僅是自己積極熱情的行動哲學,從來就不是甚麼刻意的反叛凝視,或天才英雄在拯救世界(可往往這樣解釋便能吸引群眾)。
亦或生命經驗和個性特質是交替影響,彼此共事的。不能太過個人主義的解讀,但往往訴諸環境結構又會納悶為什麼同樣經歷這一切的多數人,卻沒全部都有所表現。
總而言之,太過依賴政治的眼鏡去看創作,絕對是危險的,對於樂人不公平。中國新民謠樂人周雲蓬,雖寫出「中國孩子」這般泣血的歌,卻也推出了《牛羊下山》這張唐宋詩歌輯,而Bob Marley也不只有跟政治周旋這一個面向的創作,甚至這些被解釋成跟政治有多大關係的歌,若套用在人生的各種面向(愛情、工作、人際關係),都可產生獨特的形狀,表達不同的思想,千萬別給「政治」限制住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