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「NO」(2012), directed by Pablo Larraín】
被宣傳標語吸引而去看「NO」的人,想必會有點失望。
我說的失望不是指不好看,而是指這部片代表NO方勝利的「結果」,並不會讓你感到喜悅。眾人歡快慶祝強人政權的崩潰,唯獨主角抱著兒子,一臉落寞,格格不入。
當然,這部片大多談的是「過程」,關於一場公投選舉和雙方的廣告戰術,反對方如何在悲情牌與幸福牌間的取捨,獨裁政權的暴力手段與創意剽竊.......,極度神似今日台灣的反核公投環境,嚴重的資訊不對等、不公開,及群眾的沉默。
你也能在片中反省道台灣的政治討論空間,嚴重常缺乏「異議者間的互相尊重」,此部分可見但唐謨在破報的相關影評:「《NO》:立場不一樣並不需要彼此變成仇人」(http://pots.tw/node/11463)。
可NO方那令人費解的勝選氣氛,我覺得是台灣社會更需要直面視之的。
台灣民主化過程曾被看作奇蹟,從1987年解嚴、1994年確立總統直選制、1996年第一次總統直選、2000年政黨輪替、2008年第二次政黨輪替。這些歷史時刻曾令人振奮,現在看來,這些選上的執政者,最終表現總讓人失望。
至此,我們是否該重新檢視「選舉」的限制?歷史證明,「民主」不能只是「選舉」,公民的責任不只有「投票」。觀之今日政府丟出核電公投,反核派痛罵相當程度是看清楚了「選舉」的有限效果:那些執政者不敢做、在野派不敢擔、國會議員不願提,沒人能決定只好丟給人民決定,責任丟給民眾,上位者高枕無憂。民主內涵裡的政黨政治、代議政治、責任政治全部爛光光,壞了了。
公投只決定了「誰決定」的問題,而核電公投不論有沒有過,政黨、代議士不直面爭議,爭議就肯定會繼續。
電影最後是,主角籌備拍攝另一個廣告projet,宛如宣告「民主自由」腳跟後,便是美國強勢文化的接踵(以穿著奢華晚宴服飾的007系列為代表,也可注意為NO陣營站台的國外藝人,全都是美國人)。深思許久,多少問題為資本主義所困,多少議題責備之卻鮮有改良措施?美國因素,覺得恨卻離不開。
1971年,英國搖滾樂隊The Who唱過這麼一首「Won't Get Fooled Again」,世故的他們戳破了嬉皮謊言,也戳破了政治把戲。歌詞寫道:人們一再向新的憲法、新的改革致意,路上的抗議標語換呀換,搖滾樂手拿起吉他刷呀刷,新的老闆跟舊的沒甚麼兩樣,一切都沒變,就跟昨天一樣。喔不,甚麼事情都沒有變,「And I'll get on my knees and pray / We won't get fooled again」。
看完「NO」,聽這歌,期許愛這塊地的朋友們, We won't get fooled again!
The Who - Won't Get Foolde Again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