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春光乍洩裡的文化密碼,也許僅只此篇也不夠全面解讀。】
1966年的電影"Blow-Up(台譯:春光乍洩)",電影最經典的一幕莫過於David Hemmings飾演的無名攝影師跨坐在橫躺的女模身上拍照,隨著拍者與被拍者間的親密動作和呼吸喘息越趨頻繁,攝影節奏也越來越快,David Hemmings不停指示女模更換姿勢,又喊好又喊棒的,導演所指何事,觀者心知肚明。
名字超難念的英國導演Michelangelo Antonioni用鏡頭保留了60年代"搖擺倫敦(Swinging London)"的景象,呈現當時由時尚、嗑藥、自由性愛等交織而成青年次文化,戰後嬰兒潮世代成長到叛逆的年紀,不同於歷經世界大戰及經濟蕭條苦悶的上一輩人,而成為勇於表現自我生活風格摩斯族(Mods),他們愛逛街、喝咖啡,玩世不恭,重視社交生活。電影拍攝的1965年便是摩斯族的全盛期,尤以The Who作為其樂團代表,吉他手Pete Townshend在舞台上砸毀電吉他的那般憤世嫉俗的價值觀,以及鼓手Keith Moon上衣的藍白紅三色箭靶圖像,都被摩斯族奉為信仰符號。
電影裏頭另一經典畫面便是這段連結裡,David Hemmings在搜索懸案的過程中(基本上這是部懸疑片,從主角不經意拍到一樁謀殺案的照片開始...),莫名地加入了一場搖滾樂隊的表演,更令人錯愕的是...,在台上因為音箱太爛而砸毀吉他的那位樂手是Jeff Beck!眼尖的更會知道另一位是Jimmy Page!相較於這些大咖,這場表演的觀眾實在是冷靜地異常,卻到吉他被四分五裂後,人格也跟著分裂,像瘋婚的剩女急著搶高飛的捧花一樣,好死不死給主角拿到,後段便是他狼狽地逃離了現場,走在街上,突然就把辛苦得來的吉他碎片丟掉。
要說是紀錄,不如說Antonioni在以無名攝影師為對象,建構觀眾對摩斯族的身分認同,又意圖去批判這張皮囊裏頭的空洞,如同曾經珍貴如今棄若敝屣的吉他碎片,影片裡滿是攝影師一體兩面的怪異分裂,前一秒他是能預知事物美學可能的藝術家,下一秒又成了掌控被拍女姓的沙文主義者。"搖擺倫敦"在導演的敘述底下,幾乎是虛假的代名詞,事實上影片呈現的並不只是前衛的時尚衣裳和不羈的生活品格,還屢屢帶到了當時的底層影像,從電影開頭就出現的廉價旅店,到主角當時還混在一群勞工裏頭時所拍攝到的貧窮生活,明顯可以看出當時英國的社會分歧,當David Hemmings跳上勞斯萊斯駕車而去,奢靡的生活讓人不清楚他是藝術家,亦或是消費底層痛苦,化為作品變賣的富家公子。
總歸有太多難解的謎團被遺留了下來,電影使用的冗長鏡頭極多,配樂使用極少(也代表著告訴你畫面情緒的聲音少了),事件的來來去去又過於詭異,也許,透過攝影師的眼睛去看時尚女模美麗的照片,及其瘦骨嶙峋的人工畸形這般矛盾的結合,才有辦法管窺摩斯族生活,而這種種病態,在認同與批判的兩極間拉扯,也才能最趨近於60年代搖擺倫敦的真相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