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-07-03

遠離越南:遠離電影之後?

片名:遠離越南(Far From Vietnam, 1967
導演:Joris Ivens, William Klein, Claude Lelouch, Agnès Varda,
Jean-Luc Godard, Chris Marker, Alain Resnais

七位導演合拍的越戰紀錄片,由好幾個短篇錄像構成,各自成篇,又彼此產生衝突與對話,龐大的資訊量幾乎可以當史料研讀。

關於越戰,許多對美國的批評和對越南的同情論調並不令人陌生,陌生的是美國內部支持開戰者的看法,那副聽到河內被炸時暢快大笑的模樣,現在目睹直覺得不可思議,六零年代不是都愛與和平萬萬歲嗎?那明明是極端分裂的一代阿,每個人支持與反對的理由都不同,即使是受壓迫的黑人,也會有支持開戰的。

電影也拍攝了為反戰自焚的美國公民遺孀的說法;法國學潮的片段;越南人躲避空難的準備;戰爭前線美軍的攻堅;越南人演戲嘲諷美國總統詹森及其國防部長;某左派知識分子對只反越戰的質疑--明明蘇丹也有屠殺事件,怎就沒人關心了?

我個人蠻喜歡高達那段,他拍在法國某處的屋頂上,自己如何操作一台攝影機。畫外音是他自白一段原本想去越南拍攝,結果遇到阻礙的故事,高達說,這項阻礙卻引導他去思考電影與政治的關係,他發覺影像力量的侷限,認為不該只是到當地拍一部越南電影「感動」受苦的越南人,而應該是透過影像為受難者的尖叫而尖叫,讓聲音放大出去(大師不愧是大師)。他要的是令更多人感同身受,而不只是運用技術表現去說故事而不聆聽。

《遠離越南》的片頭片尾都拍攝美軍如何運送幾百萬噸的炸彈(據說數量超過二戰時對德投擲數,金額足以養活印度的五億人口),開首先背景陳述,「這是一場貧富國家戰爭。」卷末卻提出一大問題,「影片將在不久後結束,而你也將回到看不見戰爭的世界裡......。」(大概如此)。

我們都是在遙遠的彼岸,透過各種媒體理解另一岸的事情,看不見災難,聽不見炸彈;我們坐在舒適的座椅上等血腥的影像結束...,為求安全,以「遠離越南」為前提來討論越南。這是這部電影的反省母題,欲提醒了我們這些「可口可樂與馬克思所生的小孩」,在抗議激情之外去思考更深的問題。

每當政治系課堂上要報告國外政治狀態或新聞時,我總對於某些人的報告產生疑惑,當他們說著類似於「印尼這次反對黨若要勝選,必須......」時,我總不知道他那冷靜異常的「念稿」是怎麼回事。網路時代,不出國而要理解別的國家,其實上網查就很多資料了,但這些資料僅能構築一種想像,而那是不足的,還要去感受阿!

報告者的冰冷大抵來自於此,數據、法條、憲政改革、選區劃分,那作用在當地人身上的皮膚感受,果真還是得透過聲音、影像去輔助理解。我想這也能談到純粹論述和文學書寫之間的差異了。反越戰的標語與越南人皮膚滾油灼灼的疼痛若不相連,那抗議也只是科學式的狂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